此外,
N100
、
P100
、
R100
三型口罩都是用
0.3
微米(另一說為
1
微米顆粒,詳見註解
[2]
)微粒進行測試時,阻隔效率須達
99.7
% 以上;
N99
、
P99
、
R99
都是過濾率在
99
%以上,而
N95
、
P95
、
R95
都是過濾率在
95%
以上。
因此,
N95
口罩是用
0.3
微米氯化納微粒進行測試,阻隔效率須達
95%
以上,並經帶用者臉龐緊密度測試,確保在密貼臉部邊緣狀況下,空氣能透過口罩進出。符合此測試的才發出
N95
認證號碼。
標準的外科醫用口罩是分三層的:外層有阻塵阻水作用,可防止飛沫進入口罩裡面,中層則有過濾作用,可隔住
90
%
以上的五微米顆粒,近口鼻的一層用以吸濕。基本上,外科醫用口罩應該已經足夠隔絕口鼻分泌物(外科手術用具的必要條件)。
香港大學護理學系助理教授梁淑琴博士表示:
N95
口罩可以反覆使用一個月,孕婦、患有慢性呼叫道疾病或哮喘病者,不適宜使用
N95
口罩。至於外科專用手術口罩則只能使用四小時,四小時後就應該廢棄而不可再循環使用。
參、其它代用口罩
歐洲共同市場使用的口罩標準是
FFP1
、
FFP2
、
FFP3
三種規格。它測試時也是用
0.3
微懸浮顆粒,在略大於美規的流量下,過濾率分別達到
80
%、
94
%、
97
%。因此,
FFP2
的規格接近
N95
口罩(流量略大而過濾率略低)。
據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
2003/3/17
發表的新聞稿(見下頁圖表,同樣數據圖表也出現在宏恩醫院家庭醫學科譚健民主任的文章),歐盟的工業用口罩標準
FFP2
及
FFP1
型口罩過濾效果略遜於
N95
,而附加活性碳的口罩雖然表面上過濾效果則近於(略優於)外科醫用口罩,但是因為無法貼近臉龐因此實際的效果遠不如外科醫用口罩。
這一份資料定性上(不同口罩間效果的相互比較)可能是對的。不過,這份資料並未標明出處,而且所有曲線左半部都顯示:「微粒顆粒直徑小於
0.1
微米時,雜質顆粒愈小過濾效果反而更好」,這似乎違背物理原理。或許要進一步去查證才能知道問題出在哪裡。我到美國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(
NIOSH
)的網頁去查過,沒找到相關資料。
微粒粒徑(微米)
但是,標準的外科醫療口罩是用四根棉繩綁在後腦,才能真正緊貼整個臉龐,而達到有效的防護效果。一般市面上的活性炭口罩是用兩條鬆緊帶掛在耳朵上,因此無法真正緊貼整個臉龐。
外科手術口罩(有四根棉線)
活性炭口罩(用鬆緊帶掛在耳朵)
根據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
2003/3/17
發表的新聞稿指出:用兩條鬆緊帶掛在耳朵上的口罩(不管是哪一型),約有
50
%
的空氣會從周邊縫隙洩漏進口罩內部。因此,這種口罩的防護效果遠比標準的外科醫療口罩差。
外科手術口罩用兩組棉線分別通過耳朵上方以及下方,
在後腦綁緊,所以可以達到與臉部較佳的密貼。
掛在耳朵上的活性炭口罩無法與臉龐密貼,
所以過濾飛沫的效果大打折扣。
肆、美國疾病管制局(
CDC
)有關口罩的過渡性建議
(
19/04/2003
)
[3]
從前面兩項有關
SARS
病毒顆粒大小和口罩縫隙的大小看來,假如
SARS
病毒可以單獨在空氣中漂浮傳染,則所有的口罩(含
N100
)都無法有效百分之百地過濾
SARS
病毒(病毒直徑只有
0.08
微米,但所有口罩都是在懸浮顆粒直徑為
0.3
微米(或
1
微米)時仍有極小部分顆粒沒有被過濾掉。
不過,口罩的目的並不是要百分之百過濾掉所有病毒才有用,只要病毒濃度夠低,人的免疫能力就很可能足夠抵抗病毒。而且病毒通常和患者的口鼻分泌物黏在一起,所以需要被過濾的實際顆粒應該明顯地比病毒直徑
0.08
微米還大。因此,
N95
就有機會有效地把病毒濃度降地到對人不具有威脅性,或威脅極低的程度。
更重要的是:
CDC
根據
4/19
以前的既有資訊判斷,
SARS
的傳染除了通過手口感染外,絕大部分(
predominately
)是通過口鼻飛沫傳染。也就是說,在
SARS
病患咳嗽或打噴嚏時噴出口沫旁人吸入這些口沫,然後才被感染。因此,口罩只要足以遮蔽口鼻飛沫,就已經可以避免掉絕大部分的感染機會。如果根據這個標準,只要使用外科醫用口罩,就已經足夠隔絕口鼻分泌物,以及
SARS
絕大部分的感染機會了。
不過,雖然
CDC
沒有證據可以支持空氣傳染為
SARS
的感染途徑之一,而且許多證據都不支持
SARS
可以經由空氣感染。譬如,假如
SARS
真的可以經由空氣感染,則載有
SARS
病患的長途飛機上極高比例的乘客都會感染
SARS
。但是,
CDC
也不敢完全排除這個可能性。因為,醫界對
SARS
的經驗證據太少,根本不足以百分之百地確定任何事情。
因此,在四月十九日的
CDC
網頁上,關於口罩的過渡期建議裡
CDC
就採取了兩種不同標準的建議:(
1
)對於
SARS
病患及其家人,只建議使用外科醫用口罩(足以隔離口鼻飛沫傳染);(
2
)但是,對於長期與
SARS
病患近距離密切接觸的醫護人員而言,
CDC
採用了最嚴苛的防範標準,建議使用防範肺結核病(空氣傳染)的
N95
口罩(這和世界醫療組織
WHO
的建議一致)。
假如
SARS
真的完全是口鼻飛沫傳染,用外科醫用口罩就夠了,用
N95
真的是太誇張了!不過,假如
SARS
病毒確實可以像肺結核菌一樣地在空氣中漂浮(空氣傳染),
N95
的孔隙雖然還比病毒的直徑大,但應該已經足以將大部分病毒濾除,使吸入的病毒濃度降低到不致於有效感染人體的程度。
伍、口罩夠好,還要用得對才有用
不過,
3M
的一份刊物在
2002
年時引述美國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(
NIOSH
)的調查報告說,
NIOSH
就
1998
年美國市面上的
N95
口罩進行試驗,結果只有
45
%
的產品能和人的臉龐達到規定的密貼程度。
[4]
因此,不管你帶的是外科醫用口罩或是
N95
口罩,一定要想辦法確定口罩和臉龐有良好密貼才行。簡單的試驗方法是:戴上口罩後,用力呼氣,空氣不可以從口罩邊緣洩漏出去。
香港大學護理學系助理教授梁淑琴博士表示:
N95
口罩可以反覆使用一個月,孕婦、患有慢性呼叫道疾病或哮喘病者,不適宜使用
N95
口罩。至於外科專用手術口罩則只能使用四小時,四小時後就應該廢棄而不可再循環使用。
[5]
陸、哪裡可以找到可靠的進一步資訊
SARS
的醫學專業資訊一直在更新,但是台灣的電視和報紙都把真假消息一起報導,不加過濾。網路上的訊息可信度更低。因此,只能相信醫學專業的第一手資訊或醫學專業資訊的間接報導。
我個人反覆驗證各種消息管道後,確定消息來源具有極高度可靠性的只有以下來源:
柒、跟口罩有關的具體建議
以下是我個人根據上述事實所進行的進一步個人推測,但推測過程已謹慎地求嚴謹。雖然
SARS
死亡率有邁向
10
%的趨勢,但是這可能是把大陸、印度等人口密度高而衛生與醫療體系差的地區都給算進去平均所致。而且,早期死亡的病例似乎都集中在兩種情況(我還沒詳查,只憑印象,有機會說錯):
-
原本就長期臥病,身體衰弱的人;
-
到
SARS
的第二期(發病第二週)或第三期(發病第三週)才就醫,因此身體內的病毒濃度和活性都已經較高。
假如以上屬實,則即使有
10
%
的死亡率,也可能意味著隨便挑十個原本健康的患者,只要他們都及時在一發病時便主動找到適當的醫療場所,很可能十個人都可以康復。不過,這一段目前仍屬個人的臆測,我會進一步仔細整理文獻,以便做更嚴謹的推測。
在前述這些推斷與猜測的基礎上,參考了
CDC
的過渡期規範,以及
SARS
死亡率有邁向
10
% 的趨勢(可能意味著病毒的濃度和活性都比
CDC
及
WHO
定標準時高,因為當時死亡率只有
3
%∼
5
%),我建議個人的
SARS
防範措施和口罩的使用時機如下(大致上比
CDC
的要求嚴,以便對付身邊不守規矩的台灣人,然後再加以更細的分級):
-
勤洗手。沒有徹底清洗過手之前,絕對不可以用手碰觸「眼、鼻、口」。
-
不熬夜、不晚睡、睡眠要足,多吃蔬菜、水果,多喝水,以便保持免疫力。
-
盡可能避開密閉空間(如百貨公司與電影院、
KTV
,病毒可能會累積出較讓人擔心的濃度),避不開時就不要久留。
-
出外時身上隨時帶一個用棉繩繫緊的標準外科醫療用口罩(以下簡稱「標準外科口罩」),最不得已時至少帶一個掛在耳上的那種活性炭口罩(但使用時還是要盡量讓它密貼臉上,減少洩漏),以備不時之需。
-
停留在戶外空間,且可以持續和他人保持兩公尺(或一公尺以上)距離時,可以考慮不戴口罩。
-
在戶外而經常要和人擦身而過時(如菜市場),至少戴上掛在耳朵上的那種活性炭口罩(以下簡稱「活性炭口罩」)。
-
在空氣流通不良(但非密閉)的公共空間內時(如大賣場),盡量戴上標準外科口罩,至少一定要戴上活性炭口罩。
-
在教室內或室內公共集會時,要把門窗全部打開,讓空氣保持暢通(還好現在通常風大,尤其是在新竹風城)。身週有人打噴嚏或咳嗽時,請他至少戴上活性炭口罩。不得已時只好自己戴上標準外科口罩或活性炭口罩。
-
去醫院時最好帶著一個
N95
口罩。在大廳時可以只戴上標準外科口罩,但戴上
N95
口罩會更安心。在內科或胸腔科門診候診時,盡可能要戴上
N95
口罩。
註解及參考文獻
-
Thomas G. Ksiazek, Dean Erdman, etc., "A Novel Coronavirus Associated with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
Syndrome,"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, Vol. 348, No. 20, pp. 1947-1957, 2003. (also downloadable
from
www.nejm.org
).
-
關於這個顆粒的大小,有三種說法:大公網副刊說是
1
微米,台灣的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也說是
1
微米,只有一個大陸的網頁(中國科學器材網)說是
03
微米。我在網路上沒找到
NIOSH
的原始標準,因為大陸的網頁提供的資料最詳細,因此暫時採取它的說法(細節請參看
http://www.sciequip.com.cn/feidian/jieda.asp
)。
-
在
CDC
的網頁裡篇名為
"Interim Domestic Guidance on the Use of Respirators to Prevent Transmission of
SARS"
的過渡期間暫行標準。
-
"NIOSH cites poor fit of many current N95s, urges fit test change," 3M Job- Health Highlights,
Volume 20, Number
1, pp. 1-2, 2002.
-
在一篇名為「正確使用口罩方法(
Wearing Masks Properly
)」的網路文章
|